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2.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3.分类
便秘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
(1)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肠道收缩运动减弱,使粪便从盲肠到直肠的移动减慢,或由于左半结肠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最常见于年轻女性,在青春期前后发生,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1次),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出口梗阻型的证据,如气囊排出试验和肛门直肠测压正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与渗透性通便药无效。糖尿病、硬皮病合并的便秘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多是慢传输型。
(2)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其中许多患者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出口梗阻型可有以下表现: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显示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内;肛门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等。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也合并存在慢传输型便秘。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有些人生活缺乏规律性,不能养成每天定时进餐和排便的习惯,还经常不吃早饭;有些人偏食,不爱吃蔬菜和水果,水也喝得很少;有些人整天工作忙碌,精神紧张,焦虑,烦恼,睡眠和休息也不好。这些人很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这种便秘是由肠功能紊乱引起的。
/iknow-pic.cdn.bcebos/908fa0ec08fa513dac3fc2ef316d55fbb2fbd96e?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5"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iknow-pic.cdn.bcebos/908fa0ec08fa513dac3fc2ef316d55fbb2fbd96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908fa0ec08fa513dac3fc2ef316d55fbb2fbd96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正常人的排便感觉是由粪便进入直肠对直肠壁的扩张刺激所引起的。人们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排便,是因为人从卧位转为直立位后,下端结肠内的粪便进入直肠,因此很自然就能产生排便的感觉。如果每天起床后排便,并养成习惯,那自然就不会发生便秘;但如果在出现排便感觉时经常有意识地去抑制住不排,时间久了,就会使直肠壁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便秘就很容易发生。如果粪便滞留在结肠内,由于结肠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能力,可使粪便变干硬而进一步增加排便困难。
此外,经常便秘的人在排便时会产生紧张心理,而心理上越紧张,便秘就越容易发生,形成恶性循环。但功能性便秘是容易纠正的,关键在于去除上述各种原因。
器质性便秘是由于肠道疾病引起的,如肠肿瘤、肠梗阻、肠扭转等,发生器质性便秘时必须尽快去医院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