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种类
传染病第一类包括霍乱、鼠疫、黄热病、狂犬病和伊波拉病毒出血热。
第二类传染病包括甲种流行性斑疹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副伤寒和炭疽病,以及乙种小儿麻痹、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开放性肺结核。
第三类疾病中,甲种包括登革热、疟疾、麻疹、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肠道出血型大肠杆菌感染症和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乙种包括肺结核(除开放性肺结核外)、日本脑炎、癞病、德国麻疹、先天性德国麻疹症候群、百日咳、猩红热、破伤风、恙虫病、急性病毒性肝炎(除A型外)、腮腺炎、水痘、退伍军人病、侵袭性b型嗜血杆菌感染症、梅毒、淋病和流行性感冒。
第四类传染病包括其他传染病或新感染症,经中央主管机关认为有依本法施行之必要时,得适时指定之。当第四类传染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确定后,由中央主管机关重行公告归入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传染病。
传染病分类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统称为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都是纳入法制管理的疾病。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2.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按传播途径分类:
1.呼吸道传染病包括肺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麻疹、肺炭疽、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消化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病等。
3.虫媒传染病包括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疟疾、丝虫病等。
4.接触传染病包括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等。还有艾滋病、梅毒、淋病为性接触传染病。
5.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包括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6.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
有些传染病是多种途径传播的,如艾滋病有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鼠疫是蚤类传播的,但游好肺鼠疫是呼吸道传播的;炭疽是接触传播的,但肺炭疽是呼吸道传播的。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指原来是在动物中传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的传染病。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这类传染病都存在自然疫源地(或家畜疫源地),所以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目前甲类传染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属于一种是霍乱。鼠疫其实是一种耶尔森病毒传染所引起的,它主要通过老鼠跳蚤叮咬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特别强烈的。人们一旦患上鼠疫之后,致死率特别的高,因此鼠疫又被人们称之为黑死病。
1、霍乱
主要是因为人们摄入食物,或者是水中含有霍乱弧菌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当然霍乱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之后,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急性腹泻的症状。这类疾病其实在炎热的夏天比较多,人们一旦感染了霍乱病毒之后,就会出现腹泻脱水等等情况,情节严重会直接导致死亡。另外甲类和乙类传染病的区别有哪些?
2、疾病不一样
目前甲类传染病主要是霍乱和鼠疫,而乙类传染病有27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妥善的处理各类传染病,因为传染病有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问题。
3、管理方式方面不同
甲类传染病属于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因为甲类传染病致死率的概率是特别高的。通常发现之后两小时以内就需要上报,乙类传染病需要严格的管理发现之后6个小时以内网络直报,农村12个小时内就需要网络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