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介绍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生病,大人易患鼻炎、咽炎、流感,小孩易患肺炎、哮喘。殊不知这些都和夏天阳气耗损有关。我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个药方冬病夏治三伏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三伏贴配方: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介绍
“三伏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在三伏天,人们的肺脏气血通畅,药物容易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佳时机。
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因药物不经胃肠道代谢,故能保护脏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深受患儿及家长欢迎。
敷贴方法
三伏贴敷疗法3~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儿童每次贴2~4小时,成人每次贴6小时。但根据个体差异、患者的病情,医生会对贴敷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
适应症
该治疗方法适合三类人群:一是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二是患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的人群;三是患有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的'人群。而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宜进行这项治疗。
注意事项
儿童每次贴2~4小时,局部有痒、热、微痛等感觉均为正常反应,少数病人因皮肤太敏感,和胶布接触的局部皮肤会出现水疱,可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如果水疱较大,要到医院处理。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有的患者贴敷后皮肤无反应,这并不影响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敷药后如有灼热疼痛感觉,应立即取下药膏。尽量保持涂药处的干燥,可以吹空调,但是温度一定要适中,不要对着空调的冷风吹。在贴敷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高蛋白、虾蟹类海鲜。贴药当天不能游泳,4~6个小时内不要洗冷水澡。
此外,中医建议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要远离空调,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还应少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
特别值得提醒大家,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三伏贴最早是谁发明的,它的配方是什么?
三伏贴最早是在1955年就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临床治疗了。而发明三伏贴这一技术的是上海市首届名中医朱瑞群教授,而且这项技术曾经获得上海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而之后随着虞坚尔院长来到上海市中医院工作之后,这项技术又完整地在上海市中医院落地生根。
三伏贴的灵感出处主要是来自于清代名医张璐说写的《张氏医通》记载的,用针灸的方法在肺部等穴位治疗效果不佳,如果用涂抹药物的方法到这些穴位反倒是有效的,所以说这是最早出现三伏贴灵感一个时候。三伏贴根据不同的症状会有不同的药方,主要采用的药材集中在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等等。
可以说,三伏贴最早是用来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而之后三伏贴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三伏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左右。
三伏贴的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在三伏天的时候把特制的药膏贴在人体的后背上的一些穴位进行慢性的改善或治疗。这些疾病可以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等。
三伏贴有这么一些作用。首先三伏贴可以调节我们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三伏贴还有祛湿除寒,温阳补气,改善我们寒冷的状况。同时呢,三伏贴还有改善慢性咳嗽等等。对于慢性咽炎,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而三伏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有些人就不能用三伏贴。三伏贴使用期间也尽量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说贴敷的时间才能的话,成人三伏贴最好是贴两到四个小时,儿童的话最好是一到两个小时,首次贴三伏贴的时候,时间不能够太久,三伏贴最好是十天左右贴一次,如果隔天就贴的话,感觉就没有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效果,因为三伏贴不是立即就起效果的。
如果你想要确定自己适不适合用3V贴来治疗你的一些疾病的话,那么可以说先去找医生咨询一下,然后如果医生。同意的话也建议的话,那么你就可以采用三伏贴治疗,同时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实施治疗,同时也要坚持治疗。持续下去总是会有结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