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孩子是可以做过敏源和微量元素检查。过敏源的检查需要患者的血液。微量元素素检查可以用患者的血液或者头发。如果要给孩子做这两项检查的话,去正规医院给孩子挂儿科或内科就可以进行检查。做检查前要避免孩子进食对检查结果有影响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一到春天,花粉和柳絮就到处飞散,有许多小孩子就出现面部红肿,发热,咳嗽的症状。这往往是由于孩子对这些花粉和柳絮过敏引起。这就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做好花粉和柳絮的隔离工作。过敏源检查主要是检查孩子对哪些东西过敏。有的孩子咳嗽发热老是不好,家长也没有放在心上,当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时。这时候家长后悔往往也来不及了。所以过敏源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微量元素检查是对孩子体内的微量元素做一个定量的检查。缺钙会导致孩子生长缓慢,缺碘会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缺锌会导致孩子厌食,。微量元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检查报告结果对直到临床指导治疗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意义。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听信数据。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的营养吸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孩子的生长发育一直是令家长操心的问题。要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体格,让他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生活规律。平时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保持强壮的体魄。家长在给孩子准备一日三餐时,也要做到营养均衡,坚持少油少盐的烹调原则。家长平时也要少抽烟,不给孩子造成一个二手烟的环境,以免对孩子的心肺功能造成影响。
什么是微量元素
一般来说,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
碘、锌、硒、铜、钼、铬、钴、铁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铅、镉、汞、砷、铝、锡和锂被列为具有潜在毒害,但低剂量可能具有一定功能的微量元素。
当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异常便会导致疾病,例如缺铁会导致贫血,缺锌会影响食欲,摄入过量氟元素会引起氟斑牙等,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们会常常担心宝宝会缺微量元素。
如何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医疗机构一般应用的微量元素检测主要是取宝宝的头发、指尖血、静脉血,这3种检测方式来检查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检查有必要做吗?
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微量元素检测的采集方法和环境对化验结果影响大,会导致测验数值不准确。
1、头发检测
头发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用于检测的头发很可能是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的头发,即便结果显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宝宝之前的身体状况,而非当下。微量元素本身在血液中就“微量”!而我们生活的整个环境中也都充斥着这些微量元素,说得更直接一点,甚至宝宝头发上残留的洗发水,都会影响检查结果。
2、指尖血检测
采手指的末梢血,扎一个小针眼,然后将血挤出来,在挤得过程中,会将组织液也混入血中,将血液稀释,化验结果数值一定会偏低。所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钙元素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体内钙元素的实际情况。
3、静脉血检测
抽血前,消毒时使用的碘酒、酒精本身就含有微量元素。擦拭后,看似干燥挥发了,但是血还是会沾到碘酒或是酒精,从而影响的数值。
并且,目前的微量元素检查,只能用于研究目的,以及对人群营养状况的监测,不适用于对个体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判断。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并不能说某个数值就一定是有问题或者正常,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医生的参考之一。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纪委通知:除了针对儿童疾病必须的检查,不得将微量元素作为体检项目进行检查,特别是对 6个月以下的宝宝。
微量元素缺乏该如何判断?
在临床上,如果医生需要确诊某个微量元素是否异常,不会只看单一的检测结果,还会结合一些间接的指标来判断。
缺钙
判断宝宝是否缺钙,除了症状表现之外,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临床检查是拍手腕X线片,还可以检查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有时,微量元素化验单上钙在正常范围,也并不能判断机体不缺钙。
缺铁
判断宝宝是否缺铁,主要检测血常规和铁四项。血常规主要看血红蛋白的量,6岁以内的宝宝血红蛋白的量通常不低于110g/L。铁四项包括 a.血清铁;b.血清铁蛋白;c.血清总铁结合力;d.转铁蛋白饱和度。通常需要由医生结合上述检查,以及症状、膳食分析等综合判断是否缺铁,以及是否缺铁性贫血,单靠微量元素是不行的。
缺锌
宝宝缺锌会有发育迟缓、食欲差或异食癖、免疫力差等表现。如果宝宝有这些症状,可以查微量元素,看血清锌的水平,然后结合膳食调查,看是否存在缺锌风险。如果血清锌低,膳食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缺锌风险,可以初步诊断缺锌。通过补锌治疗一段时间,如果症状确实好转,提示确实缺锌。
所以,如果宝宝没有什么症状,一般不需要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其实,只要科学喂养,按时添加各种辅食,宝宝基本都不会缺少微量元素的。宝宝除了需要在出生2周,每天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以外,其他的元素都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得,不需要额外补充。
